祝福电影

2018-07-07 10:00:03 观后感

祝福电影篇一:祝福电影观后感800字

  鲁迅写下《祝福》,后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32年后,这部小说由夏衍编剧,蔡弧导演执导,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下面是小编搜集的祝福电影观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祝福电影观后感800字【1】
  一声钝响,揭开了祝福的帷幕,整个鲁镇都深浸在快乐祥和的气氛之中,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个人正悄然死去,《祝福》观后感。或许好多人都希望她死去,人们觉得她是一个很晦气的人,她的存在给那些人带来恐慌与不祥。她就是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鲜活的人物。
  在祝福最后一幕,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皑皑的白雪飘落在她身上,而鲁镇却被隆隆炮声麻醉。那一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祥林嫂死得是多么可怜,而且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其他分子,他们是多么的无情,悄无声息的被社会的大染缸同化。在那的年代,人们是多么的无情与迷信,他们的思想像是被蝉禁封住了。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马列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们社会沐浴在阳光之中,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对祥林嫂报以同情之外。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思想进步性。学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用科学文明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我们要以一颗宽容博爱之心善待他人,祥林嫂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向我们大步踏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武装自己的头脑紧跟科学发展的潮流。我们身处大好时代,我们要好好珍惜。
  对于祥林嫂,阿毛,贺老六的死一直困扰着我,虽然当时生活水平较差,医疗条件也比较差。但是也不至于让他们双双死去,从电影中我才知道。他们都是被人逼死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生存的权利,死对于他们是最好的出路。贺老六是被债主逼死。阿毛被狼吃了,这里的狼似乎喻指当时债主,他们心比狼心还毒。祥林嫂也是被人逼死,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给她一口饭吃,活活的被冻死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死可能是他们最好的解脱了。对祥林嫂的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脱,起码不会再受人们的嘲讽,白眼,唾弃。让我们联想到,在封建社会,你只有去死。你可能才会得到安宁与自在,才会是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不会被人玩弄。这正是鲁迅所反映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对于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已经被曲化。认为吃斋念佛就可以获得菩萨的保佑,认为准备些福礼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好收成,似乎有些可笑,什么三从四德,好女不嫁二男,什么阴曹地府,这些都是为了控制人们。就像祥林嫂想获得做人的权利,去捐门槛,只有被人踏来踏去,才能赎罪,多么可笑。但反映出人们思想是多么落后。但这一切已经过去,光明在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那天出现,在毛主席领导下,太阳升起。今天又在胡主席带领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祝福》寄托了封建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祝福,希望我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人都能平等相待。人人都怀揣科学与文明,将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祝福电影观后感800字【2】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看了这部电影,相信没有人会不被这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而潸然泪下。伴随着悲伤的音乐,我们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做了一回无力的看客。
  鲁四老爷身为读书人却为封建迷信马首是瞻;鲁四太太吃斋念佛却是假慈悲、真残忍;王师爷、贺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贺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饿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个社会逼死的。封建旧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祥林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若干年后,我再看《祝福》,看到这段曾经读过的话,仍旧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仿佛就在我眼前站着,畏畏缩缩,花白的头发蓬乱地束在一起,冻坏的手指缩在袖口里。
  我突然想张开双手抱抱她,想抱抱那个时代所有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可怜的女人。

祝福电影篇二:《祝福》_优秀教案

  《祝福》精品教案
  从容说课
  《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
  对于学生来说,对鲁迅">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不止一次接触过鲁迅的作品,对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及作品的社会意义都有一些认识;然而,由于鲁迅">于鲁迅先生作品内容的广泛,所以具体到每一部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都会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小说的故事背景对于学生而言也相当陌生。所以,在解读作品时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教授课就试图在这一点上寻求一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用最合适的方法最大程度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对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原因的深入研究。
  教学难点
  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所反映出的时代特性。
  教具准备
  《祝福》电影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倒叙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意义。
  2.在熟知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写练习训练写作能力。
  3.学习并借助人物的角色去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文本研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准确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及内涵。
  2.学生参与,整合文本信息,得出符合作品情境和作品时代背景的阅读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性,深刻认识封建礼教思想统治下的种种社会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祝福》电影片断。】
  师 刚才大家在影片中看到了鲁镇的环境和祥林嫂的一些情况,这些画面展示的环境、人物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即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每个人在家庭中、在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来看,我们和《祝福》这篇小说、和祥林嫂的距离就会被拉近了。
  推进新课
  师 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找出祥林嫂都担当了哪些角色。首先提醒一点,小说是以什么方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的?
  生 (齐答)倒叙。
  【生阅读、讨论。】
  生 她是一个仆人。
  师 谁的仆人?
  生 鲁四老爷家的。
  生 她是一位母亲。
  师 谁的母亲?
  生 阿毛的母亲。
  生 她是一位妻子。
  师 她先后有几位丈夫?
  生 (准备不足,有些犹豫)两位吧?
  师 能说说是哪两位吗?
  生 (一时语塞)……
  师 那你怎么知道是两位呢?
  生 因为课文里柳妈劝她去捐门槛时说捐了门槛就不会被两个丈夫争了。
  师 不错,是有这个情节。请再仔细读一下课文,大家一起和这位同学找一找祥林嫂两次嫁人的情节。
  师 好,现在再次请这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 第一次是在祥林嫂来鲁四老爷家之前曾经嫁过一次,第二次是被她婆婆强行带走之后又嫁了一次。
  师 很好。到现在大家在作品中发现,祥林嫂是一个仆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可以说,这是一些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角色,除了这些,大家再看看,她还担当一些什么角色呢?
  板 书:
  一个仆人 一位母亲 一位妻子。
  ?
  【教师看到很多学生找不出来,要放弃的样子,于是转换至下一个问题。】
  师 好的。看来大家在继续判断祥林嫂的角色这一问题上遇到了障碍,那么我们暂时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再回到刚才我们发现的这几个角色上来。虽然在生活中你我他所承担的角色可能会是一样的,但同一个角色的命运有时却不尽相同。请大家来看一看,祥林嫂的这些角色都有着她自己怎样的命运?
  师 下面请大家推选各组代表发言。
  生 做仆人时的命运是先好后坏。
  师 具体说说看。
  生 作者在写祥林嫂做仆人时,特别表现出了她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的变化。
  师 (鼓励)变化?很好,请说说看,什么变化?
  生 变化表现在外貌上。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和第一次差不多,“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师 就这些了?
  生 (疑惑)是啊?
  师 (微笑)那你所说的好和坏分别是指什么呢?
  生 从眼神和脸上的泪痕来看,说明祥林嫂的精神在后来变得不好了。
  师 为什么?
  生 她死了丈夫呗。
  师 怎么知道她是死了丈夫呢?
  生 课文中的情节有这个内容。
  师 不错,是有这个内容,但你能从她的外貌上看出这一点吗?
  【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这是学生阅读小说的一个误区,走马观花,在阅读小说时仅停留在对情节的总体了解上而不能深入文本,所以,对细节的把握往往不够细致。】
  师 谁发现了?
  生 她头上带了白花!这个细节告诉我们祥林嫂家里有人去世。根据相关情节,可以看出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
  师 (鼓励)很好!你阅读很仔细!请大家注意,在阅读中要想有所发现就得切忌走马观花,小说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更要注意细节的表现力和细节所传达的信息。祥林嫂头上的白花两次都写到了,有什么人会在头上带白花呢?这就告诉了我们她的什么遭遇——
  生 (齐答)死了丈夫。
  师 (紧接上去)而且是两次!试想,无论是哪一位妻子,有谁能承受两次失去丈夫的打击呢?
  【略作停顿以形成留给学生激发情感参与的空白。】
  板 书:
  一个妻子。
  ?
  师 我有一个问题,大家看这两次失去丈夫对祥林嫂的打击程度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怎么不一样?
  生还是从外貌描写来看,第二次时写到了泪痕,而第一次没有。这说明她对第二个丈夫的死感到更为难过。
  师 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 一时说不好。但写到泪痕应该是一个理由。
  师 是的,很好。你是一个不轻易改变自己观点的人(众生笑),的确,每个人在没有得到更为令自己信服的依据时,不要受他人左右。请坐,再找一找小说中的证据来证明你的看法。大家一起参与,好不好?
  师 现在有结论了吗?
  生 祥林嫂嫁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是一个打柴的,作品中只写了这么多;她的第二个丈夫是个山里人,“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这说明祥林嫂再嫁后的生活应该是比较好的,强过了和第一个丈夫时的生活,所以她对第二个丈夫的死会更难过一些。
  师 这么说,祥林嫂的全部生活目标就是嫁个能做事的人并且有自己的一套房子。
  师 很好,你能把文中的信息综合到这一步,已经不简单了,请再继续你的思考。请坐,谁来进行补充?
  生 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祥林嫂第一次嫁人时还没有儿子;而第二次嫁人后有了一个儿子,并且在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的时候,她失去了她的儿子。这才是她更为悲伤的原因。
  师 太好了!这么说祥林嫂此次来时已不只是一个妻子了,而且还是一个——
  生 母亲。
  师 说得好。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生 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所以她与第一次相比更为悲伤。
  板 书:
  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
  ?
  师 两位同学说得都有各自的道理。试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祥林嫂也有着和众人一样的生活上的需要,也需要一个家,一个丈夫,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当她再一次来到鲁镇的时候,这一切都化为乌有,那么,她此时该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再次留出空白)
  师 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祥林嫂也有她婚姻生活的经历,那么,现在大家不妨来看一看,祥林嫂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婚姻历程呢?
  生 她的婚姻都不是很幸福的。第一次婚姻实际上是做一个童养媳,而第二次婚姻一开始则是被逼迫的。
  师 (鼓励)说得不错。你怎么判断出她是一个童养媳?
  生 (不好意思)我是从参考书上看来的。
  师 这也不错。借助课外的资料去理解作品,这本来就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是的,娶童养媳是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里,受迫害最重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是那些被迫做童养媳的人。
  师 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们的命运是控制在别人手里的,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那么,根据小说的情节来看,她的第二次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生 被她婆婆给卖了。
  师 所以她很不愿意,是不是?
  生 是的。她一开始还反抗,把头都碰出了一个大窟窿。
  师 祥林嫂的这次反抗似乎很过分,文中的局外人曾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 (翻书,查找)应该是“出格”吧?
  师 还有些犹豫,其实你说得不错,就是这个词。原文还有这样一些内容“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揣摩一下这里的语气,在外人看来,祥林嫂到底该不该这样“闹”一下呢?
  生 应该是赞成她闹的,只是闹得有些过分了。
  师 大家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祥林嫂要这样“闹”,又为什么在外人看来这一“闹”也有道理?
  师 (微笑)看来大家好像又遇到了麻烦。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也放一放。现在得想一件事啦,(生不解)想一想,我们的讨论是不是有点跑题啦?
  生 (恍然大悟)仆人。
  师 看来我们真的是跑题了。不过不要紧,我们刚才的讨论很有价值,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请大家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现在我们回到仆人的角色上来。再看一看祥林嫂作为一个仆人的命运是怎样的。刚才我们说祥林嫂作为一个仆人,她的命运是先好后坏,谁来继续这个话题,看看是怎样一个好和坏。
  生 我认为好的一方面是指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的情况。坏的一方面是指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的情况。
  师 能否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生 第一次来时,她很勤快,“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二次来时就不是这样了,“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这些都说明了她第二次不如第一次那么受人欢迎。
  师 说得不错。但还有点欠缺,谁给这位同学指一指不足?
  生 祥林嫂的变化说得较多,但关于她的命运说得不够全面。
  师 (问众生)这位同学的指点有没有道理啊?
  师 好的。那么请你来补充一下。
  生 如果要说祥林嫂的命运的话,我认为不能忽略旁人的评价。在两次写到祥林嫂时,旁人的评价能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她的命运。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的时候,祥林嫂的勤劳是大家公认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而且,在试工时,尽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但最终还是留下了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这些都说明,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被冷落了。
  师 很好。这位同学注意了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去看作品中的人物,这更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作品的信息。不过,祥林嫂的坏运气到这里似乎还没有结束,哪位同学还能补充?
  生 如果说祥林嫂的命运越来越坏的话,我觉得可以一直看到小说的最后,一直到她死。
  师 你的跳跃太大了一些,怕是有的同学跟不上你的思路。具体指出几点好吗?
  生 由于她渐渐地不能做什么事,所以被鲁四老爷和四婶嫌弃,最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直到她死去。
  师 这一回是比刚才具体了。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师 好的。那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生 儿子死了……担心自己死后被锯成两半……别人总是拿她开玩笑……
  师 我听到了好多真知灼见,大家慢慢地说好不好?
  生 她儿子阿毛的死对她打击很大,她逢人就说这件事,这说明她的内心非常痛苦,周围的人开始还同情,但后来却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了。这让她无法倾诉内心的痛苦。
  师 语言虽然有点现代版的味道,但你的意思想必大家都理解了。这样说好不好?“痛失爱子的打击使祥林嫂这位母亲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靠”,怎么样?不满意的话,你还可以改。
  生 四婶的话也对祥林嫂形成了很严重的打击。文中说四婶不让她动酒杯和筷子的时候,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而且,“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最后,“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这些说明祥林嫂最终被赶出了鲁四老爷家,命运完全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师 大家的讨论非常好!看出了许多问题,也解决了许多问题,看来祥林嫂的命运的确是这样一步步地悲惨起来的。在她命运渐趋悲惨的过程中,在她面临种种不幸的时候,她有没有尝试过摆脱?
  生 (议论)有的。她曾经去捐门槛。
  师 捐门槛有什么用呢?
  生 (齐答)没有用。
  师 为什么?
  生 (齐答)这只是一种迷信,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师 (笑)看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清醒。的确,烧香拜佛是于事无补的,但我们看看祥林嫂当时是何等地相信啊!是不是这样呢?
  生 是的。她去捐门槛时“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捐了门槛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且还“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这些都能看出祥林嫂对通过捐门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抱有极大的希望。
  师 (紧接上去)然而最终她还是没有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生 (沉默,有人小声议论)真惨。
  师 是的,我们再回去看看祥林嫂的故事,一个仆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可是无论哪一个角色都未能摆脱一种悲剧的命运。不仅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鲁迅">鲁迅先生同样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对祥林嫂的角色也有一些不同的定位,大家能否发现作者赋予了人物哪些角色?
  【承接前面的遗留问题,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生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我认为“玩物”是作者对祥林嫂的一个评价。
  板 书:
  一个被人厌倦的玩物。
  师 为什么?
  生 比如鲁镇上的人拿祥林嫂取笑,这就是当她是一个“玩物”。
  师 这说明人们对祥林嫂的命运怎么看?
  生 有些同情,但更多的是冷漠。
  师 很好。这位同学的回答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原来在小说里,人物除了具有一些和我们的生活接近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些作者所赋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发现往往会让我们对人物、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沿着这位同学的发现看下去,看一看作品中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呢?
  生 也不是。只是说大部分人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态度是冷漠的,还有一些人不是这样的。
  师 举例来谈谈。
  生 比如说小说里的柳妈,她就帮祥林嫂出了捐门槛的主意,这应该是想帮助祥林嫂的。
  生 小说里的“我”对祥林嫂也有同情,另外,从“我”在灯下所想的这些话来看,“我”应该不是一个把祥林嫂看成玩物的人。
  生 ……
  课堂小结
  师 大家的讨论很热烈,也很有价值。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在这堂课上,大家虽然是初次阅读作品,但我们还是借助一些熟悉的角色看到了一个身为仆人、妻子、母亲的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是普普通通的人物,但她的命运似乎比一个普通人悲惨。我们自然会问,为什么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有着这样悲惨的命运呢?这其实正是这篇小说能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也是我们下一堂课主要讨论的内容。大家在课后可以查找一些关于《祝福》这篇小说的鉴赏资料,作一些相关的资料整理。
  布置作业
  借助网络或图书资料,阅读了解封建礼教关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封建族权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推进新课
  师 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小说的情节,并且从人物的角色这个角度认识了祥林嫂这个人物,看到了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悲惨命运。由一个仆人、妻子、母亲最终沦为乞丐而寂然死去,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上天的不公?还是另有原因?下面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入手来寻找一下答案。
  请大家再次回顾一下祥林嫂在鲁镇时她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
  生 鲁四老爷是比较厌烦祥林嫂的。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他都表现出了这种态度。比如,一开始这样写鲁四老爷的态度“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后来,祥林嫂再到鲁四老爷家的时候,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
  师 从这里可看出,鲁四老爷厌烦祥林嫂的原因是什么?
  生 嫌她是个寡妇。
  师 一个寡妇就这么让人讨厌吗?
  生 鲁四老爷认为女人再嫁是不对的,不合妇道。
  师 请大家不要笑,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请你接着说下去。
  生 封建礼教的行为规范认为夫为妻纲,所以女子在丈夫死后应该守寡,而不应再嫁。
  师 你说得很好。
  生 我也是课后在资料上看的。
  师 这没关系,只要能帮助你学习课文,这种途径未尝不可。不过,我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不是再嫁啊,为什么鲁四老爷也要皱眉呢?
  生 (犹豫)……
  师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迂回一下,大家看看课文,鲁四老爷的身份是什么?
  生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师 这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行当?
  生 教书吧?
  师 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他都教些什么呢?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呢?
  生 《四书衬》《近思录集注》。
  师 《四书衬》大概不是他的教科书吧?不过,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鲁四老爷信奉的是什么样的处世准则?
  生 理学家的准则。
  师 对。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夫为妻纲”就是理学家们的主张之一,在封建礼教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中,祥林嫂是个寡妇,寡妇守寡后再出来抛头露面地做工是不对的。所以,鲁四老爷当然厌烦一个和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统一的人了。
  师 如果说,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代表了那些谨遵封建礼教准则的人,那么,我们看看作品中的这个人物——柳妈,她对祥林嫂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 同情。
  师 就因为她给祥林嫂出了个“捐门槛”的主意吗?
  生 (疑惑)是这样的吧?
  师 那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意呢?
  生 (议论)或许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师 大家说得对,她的确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她也和祥林嫂一样生活在底层,是被剥削、被压迫的人。
  生 (议论)她没有祥林嫂那么悲惨吧?
  师 是的。表面上看,柳妈没有经历过祥林嫂那么多的苦难。但实质上,她也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想想看,我指的是什么?
  生 “捐门槛”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做法。
  师 对。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形象,一个是祥林嫂,一个就是柳妈。大家还记得祥林嫂不从改嫁而在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的情节吧?(众生点头)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在外人看来,祥林嫂在改嫁时闹一闹也是对的。
  生 (思考,犹豫)也是认为不应该改嫁?
  师 对。封建思想对祥林嫂的毒害也反映在这个情节里,这就是封建礼教所谓的“从一而终”。所以我们看到,祥林嫂和柳妈这两个人虽然各自的命运不尽相同,但在受封建思想毒害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生 (提问)那么,鲁四老爷用一些封建礼教的标准来衡量祥林嫂的行为,他算不算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师 (鼓励)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
  生 鲁四老爷不应该是被毒害的,他和祥林嫂、柳妈不是一个社会阶层里的人物。
  生 不对。他也应该是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因为从他对祥林嫂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的判断标准完全是封建的,这和柳妈给祥林嫂出“捐门槛”的主意没什么两样。
  师 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讨论。不光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议,很多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争论。有人认为,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也有人认为,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有封建思想的岂止鲁四老爷一个人?种种控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所谓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不是存在于个别人身上的。我们暂且不去更多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祥林嫂到底是被什么迫害致死的。鲁迅">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提到,封建制度是一种“吃人”的制度。在《祝福》一文中,我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封建制度对人的吞噬就是这样的不留痕迹,祥林嫂就是这样被形形色色的、为封建思想所毒害的人们用封建礼教的准则判了死刑。文中的“我”在灯下独白中对祥林嫂的死有这样一段话:“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难道不是祥林嫂所在的整个社会的环境吗?
  师 刚才我们围绕着社会环境,就祥林嫂的死因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讨论。现在,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使祥林嫂死去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固然是封建礼教思想所致。那么,除了封建礼教的迫害之外,祥林嫂还深受着一些什么样的迫害呢?
  师 鲁迅">鲁迅先生的小说在反映社会问题时,不但洞察入微,而且笔触也极为细腻。往往能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揭示问题。比如说“孔方兄”在《祝福》里就多次露面(众生笑)。下面,我们来看看它出现了几次。
  生 祥林嫂的工钱是每月五百文,还有她回去时算清了工钱,一共是一千七百五十文。
  师 这是什么时候?
  生 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
  生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师 这是写谁?
  生 写“我”。
  师 知道这里的“一元”和“五百文”是怎么换算的吗?
  生 ……
  师 我来告诉大家,“一元”等于“一千文”。那这盘鱼翅对祥林嫂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 两个月不吃不喝。
  师 而且,讲到鱼翅的价钱时,文中紧接着还有这样一句话,是什么?
  生 (齐答)“价廉物美”。
  师 大家自然明白这里的意思了吧?
  生 (发出感叹)祥林嫂真不容易。
  师 不仅是一盘鱼翅,还有更不容易的呢。请继续看课文,再谈谈。
  生 祥林嫂被她婆婆卖到山里时,被卖了“八十千”。
  师 这回知道换算了吧。这相当于多少文,多少元?
  生 等于八万文或八十元。
  师 请大家注意,这是谁的身价?
  生 (齐答)祥林嫂!
  师 还有哪些关于钱的细节?最好自己试着来分析这个细节的作用。
  生 祥林嫂去“捐门槛”用掉了她两年的工钱,这说明她对“捐门槛”的作用深信不疑。于是才将自己两年的血汗钱全部捐了出去。
  师 很好,大家同意吗?
  师 (作自言自语状)是啊,越是深信不疑,也就越可悲啊!
  师 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有价值的发现,就在鲁迅">鲁迅先生所叙述的这些似乎很不起眼的细节中,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祥林嫂——一个不但在思想上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且在经济上也处于被剥削地位的祥林嫂。像这样一个受到双重剥削和压迫的人,她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师 小说里,似乎祥林嫂也有过寻找出路的想法,比如说……(停顿以便给学生反应时间)
  生 应该是祥林嫂问“我”的那番问话,
  师 她问什么?
  生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师 对,就是这句话。祥林嫂问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 想寻求解脱,她对自己死后的命运有一种怀疑。这应该是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人所作出的本能的反应。
  师 (笑)你在遇到十分困难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怀疑过自己吗?
  生 也有过怀疑。
  师 噢,看来祥林嫂也和我们有着相似的想法了。的确,人有时是要怀疑自己,但这一次祥林嫂是在怀疑自己的什么?
  生 (齐答)命运!
  师 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命运的时候,那么他必然是在十分痛苦甚至是绝望的边缘挣扎过来的,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祥林嫂现在已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无法解脱,也没有人替她想过怎样解脱,是不是这样啊?
  生 小说里的“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
  师 何以见得?
  生 当祥林嫂问他时,他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这表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同时也想帮助她。
  师 但最终能不能帮助她呢?
  生 不能。因为文中的“我”最终选择了“说不清”这句话来搪塞。
  师 那为什么 “我”没有像柳妈那样也给祥林嫂出一个类似于“捐门槛”的主意呢?
  生 (一时答不上来)……
  生 因为“我”和柳妈不一样。文中说“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可见,他并不相信有魂灵。
  师 但他也不能帮助祥林嫂摆脱她的悲苦命运。
  生 是的。
  生 老师,对于祥林嫂的反抗,我想补充一点。
  师 (鼓励)很好,请讲。
  生 祥林嫂在第一次嫁人后是逃出来的。
  师 (非常欣喜)是吗?
  生 在祥林嫂被她婆婆带走后,原文有这样一句话:“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我认为祥林嫂的逃跑也说明了她不愿意再做童养媳,这也是反抗命运的一种表现。
  师 (兴奋)太好了!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个细节啊?
  师 这一次逃跑虽然是躲过了初一,但——
  生 (齐答)躲不过十五。
  师 是的,这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
  生 (齐答)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师 好的。看来,祥林嫂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摆脱一种悲剧的命运,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有一种什么特性呢?
  生 (齐答)必然性。
  师 对。无论是和祥林嫂一样受着封建思想毒害的柳妈们,还是像“我”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没有拯救祥林嫂的良方,只能使她受更严重的封建毒害,或是对祥林嫂寄予同情。鲁迅">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人看。”请大家注意,在小说的结尾处,祥林嫂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死去的?
  生 (七嘴八舌)鲁镇人“祝福”的时候。
  师 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意味呢?
  生 (议论纷纷)讽刺,更加悲惨,更有一种悲剧意味……
  课堂小结
  师 好的,大家的理解很好。回顾小说的情节,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想要安心地做一个母亲、一个仆人,但是在那样一个封建流毒遍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时代里,这无疑是一种奢望,如果说祥林嫂悲剧命运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我想恐怕也就在这里吧。鲁迅">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写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今天,在我们学过了《祝福》之后,就让我们也在鲁镇人“祝福”时所响起的爆竹声和祭祀天地众神的香烟里再来理解鲁迅">解鲁迅先生的这种深沉的思考吧!
  布置作业
  题目:没有春天的祥林嫂
  以祥林嫂为叙述中心,不出现“我”,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活动与探究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备 注
  1
  ①请你将学过《祝福》之后对封建礼教的认识整理成一段文字。②你认为从一个普通人的角色去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对于你今后的小说阅读会有帮助吗?(如有对于其他作品的阅读经验,请同时整理出来。)
  学生检查笔记、查阅资料,整理阅读体会。
  2
  教师参与交流并指导。
  学生交流。
  3
  你对鲁迅作品中有关人性的揭露有什么认识?你怎样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不同作品中表达出的相关观点?
  学生小组讨论。
  4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同学总结、交流。
  5
  你喜欢鲁迅的哪一类作品?小说、杂文还是散文?说说你的见解。
  师生相互交流。

祝福电影篇三:2017黄渤获奖电影《冰之下》观后感


  黄渤凭借在电影《冰之下》中的出色表演,获得本届“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评委会对其评价:他用极简的表演方式完美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想,用极具洞察力表演为故事的张力作出了贡献。

  2017黄渤获奖电影《冰之下》观后感【篇一】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犯罪、欲望挣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在刚结束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上,黄渤凭借在《冰之下》中的表演,将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项揽入怀中。评委会认为黄渤用极简主义的表演方法,为故事的张力做出了贡献。
  黄渤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沉甸甸的奖杯让我知道,老是去演喜剧片是没有出息的。这两年的电影市场沸腾,我稍微远了一点,静下来做了一些尝试,演了不同于以往的角色,感谢评委会给予我的努力和尝试肯定。我人生中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正在拍摄中,我祝福它,也祝福中国电影。”在后台接受采访,黄渤又补充说:“得奖是高兴的,但重要的是点燃自己,每个奖项都是助燃器。喜剧演员好难拿奖,喜剧表演也很难的,几乎都没有得到过肯定。”
  黄渤透露,接拍这个角色其实算是一次冒险,为了这个角色,接触了很多社会人士。最终靠“极简主义的表演方法”当选最佳男演员。
  表演上已经收获肯定的黄渤,并未停止自我挑战。一般人在成功和利益面前容易被淹没,或者是在某一个阶段很享受,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保持警醒的人已经凤毛麟角,所以黄渤才能有进一步上身的空间。
  黄渤愿意挑战自己,这点很难得,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最保险的就是重复自己。
  冒险走进《冰之下》,这部集欲望、挣扎与救赎于一体的黄渤影帝之作不一般!
  《冰之下》是蔡尚君继《人山人海》后,作为导演阔别6年的又一新作,也是黄渤当年荣登“几十亿帝”后激流勇退、休假一年后参演的第一部电影。
  黄渤在《冰之下》中所饰演的角色是挣扎在东北国境线边界底层,在大时代中混沌生存最终自我救赎的一个警察线人王海波。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俄边境的小城市,大年初一凌晨,黄渤饰演的波哥与他唯一的捷达车被撞的体无完肤,所幸人无大碍。穷途末路时,他多年的老友——交警奎子,告诉他当年和他一起闯荡的老乔正四处找人去俄罗斯买木材……
  这个小城曾经十分繁华,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淘金者”,虽然这里气候非常寒冷,但却是个欲望的温床。后来随着边境贸易的衰落,这些“淘金者”又迅速离开,波哥这个角色,是以一个城市底层的失败者的身份留在这个边境小城,是一个底层混沌状态的小人物。
  这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想变成好人是非常难的。在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中,即使有一束光瞬间照亮他的灵魂,但也转瞬即逝,灵魂的沉沦是常态,一个人自我灵魂的提升非常艰难。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犯罪、欲望挣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他曾经堕落迷失,之后又自我救赎,这正是故事的关键。
  波哥这个角色跟黄渤以前演的喜剧形象不太一样,在表演上是做减法,演这个人不需要太多表情和方法,更多是内心的变化。
  《冰之下》里极具张力的女性角色就是小宋佳饰演的冰冰,她是冰之下的光源所在,这个女人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果敢的、决绝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冰到骨子里却拥有着火一样热情的‘冰火两重天’女孩,她很特别。”
  她和王海波在超市认识,那个时候对于这样两个处于命运低谷的人来说,不需要认不认识,这些都不重要。
  她在某一时刻跟王海波走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在命运低谷的时候相遇,需要互相慰藉,其实冰冰一直最清楚自己要什么,她在那一刻被无名的一种力量、被命运淹没,跟波哥走到一起的时候,她这个光照亮了波哥和他周围的人。
  于是波哥本能地扑向这个光源,但是这样的光源对波哥这样的人来说,是一种刺伤和伤害,在相互的权责和纠缠里面,各自都有提升。
  在泥沙俱下的生活洪流里,还有一些不同生活方式和人生状态。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行为并不能构成对这个人整体的判断,《冰之下》是一种被遮蔽的欲望、隐藏的情感、内心的罪恶,但它在一年一年的冰释、融化、苏醒。
  《冰之下》的结尾用了大宝法王《狮子吼》,在这么一个时刻需要一个警醒的狮子吼般的力量。
  2017黄渤获奖电影《冰之下》观后感【篇二】
  黄渤此次出演《冰之下》,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叫王海波的警察线人,他混迹于社会,靠买卖情报为生。一次偶然令他产生了抢劫赌场的念头,但计划失败,只得逃亡到一江之隔的俄罗斯小城躲避。影片中的黄渤游离在正义和犯罪的边缘,内心无时不刻都处在挣扎中,黄渤将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飘无定所的无奈感演绎的淋淋尽致。整个角色对心里戏份的表演要求极高,而黄渤对整个角色演绎的非常到位。
  影片中黄渤饰演的小人物波哥,在逃亡途中与宋佳饰演的冰冰邂逅,并由此展开一段并不平等的情爱角逐。由于内心的卑微与怯弱,波哥从未向冰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他的爱,如同被禁锢拍摄地-37度的冰之下,内心炙热,却始终在冰封之下,无法被彻底释放。追逐与逃避、迎合与躲闪、高傲与卑微,一边是-37度的压抑,一边是37度体温的灼烧,黄渤与宋佳的精彩演绎,让这段情感触动人心。


推荐内容: 老电影祝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祝福电影

http://mip.bbjkw.net/fanwen134085/

上一篇
下一篇
[观后感]相关推荐

[观后感]热门推荐

[观后感]最新推荐

上一篇:热血强人 下一篇:鸟人电影